面目,就是这个唯识性。这个偈颂就是第二十五个偈颂,有一个偈颂。
再看第三唯识的行位,我们从前面的相貌,唯识相慢慢悟入唯识性的过程,这当中有五个阶位,叫做唯识的行位。每一个阶位,天亲菩萨都安立一个偈颂来表达它的境界。所以最后五个偈颂是唯识的行位,来说明这个时候内心从迷到悟,它一个转变的过程,有五个次第,叫唯识的行位。这个是简要地表达这个标题:“唯识”是整个教法的宗旨。为了表达这个宗旨,开出了三十个偈颂。这三十个偈颂分成唯识相、唯识性和唯识行位,是这样的安排。
甲二、随文释义(分三:乙一、明唯识相。乙二、明唯识性。乙三、明唯识行位。)
这以下我们就随顺着颂文来解释义理。这个《三十颂》一个特别的地方,它没有序分,也没有流通分,全部是正宗分。分三:初、明唯识相。二、明唯识性。三、明唯识行位。
乙一、明唯识相(分二:丙一、略辩唯识相。丙二、广辩唯识相。今初。)
在第一大科明唯识相当中,初中分二,蕅益大师分成两科:一、略辨唯识相,二、广辨唯识相。今初,先说略辨唯识相。这是印度的论师所用的一种表达方法,我们看印度的论师,不管天亲菩萨、无著菩萨、乃至弥勒菩萨造《瑜伽师地论》,方法都是先一个略说,先把这个法义先标出它的大纲,然后再详细地广说。天亲菩萨亦复如是,一开始先略辨唯识相,先简略地说明唯识的相貌,然后再广泛地详细地说明唯识相。那我们先看第一段,略辨唯识相。这当中有一个问。
丙一、略辨唯识相
问言:若唯有识,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?
这个时候或者有人问难了,说唯识学安立一切法是由心识所变现。既然一切法的存在唯独是心识的作用,法都是存在每一个人的心识当中,那么为什么世间人、或者是诸圣教——佛菩萨的圣教,都说有我相、法相的存在呢?这个意思就是说,既然这些法、境界,都是你个人的主观的意识,都是活在你心中,那么为什么世间人和圣教都说,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存在呢?就是以这个我相法相有真实性,来问难万法唯识的观念,来问难。这样子天亲菩萨就造出一个偈颂来回答,我们请合掌。
颂曰:
由假说我法,有种种相转,彼依识所变,
此能变唯三,谓异熟思量,及了别境识。
这一段是略辨唯识相,略辨唯识相我们分成两段。第一段“由假说我法,有种种相转”,是说明所变相,识所变相。第二个“彼依识所变,此能变唯三。谓异熟思量,及了别境识”,是说明能变相,就是八识的心识,能变相。所以唯识相它是分两部分:先说明所变相,再说明能变相。先看到这里,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,也是把它分两段,先看所变相:
世间说有我相,谓有情命者等。圣教假说我相,谓预流、一来等。
世间说有法相,谓实、德、业等。圣教假说法相,谓蕴、处、界等。
这以下是蕅益大师的解释。天亲菩萨的意思,说这个我相和法相的安立是假说,是依止我们心中的名言假说。由于“我”和“法”的名言,才有各式各样的“我”和“法”的相貌转生,所以还是不离开心识。就是说“我”和“法”,事实上也是心中的名言所创造的相貌,离开了我们的心中名言,哪有我相、法相可得?天亲菩萨的大意是这样。蕅益大师有更详细的解释,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。
[世间我相]:首先看这个我相,这个“我”就是一个主宰自在的意思,主宰或者自在,什么叫我?就是主宰自在。那么关于这个我相,世间跟圣教的说法有所不同,我们看世间的说法,世间对我相是怎么来的呢?是“有情命者等”。说凡夫认为有一个我,你为什么打我,你为什么骂我?这个我是怎么安立的呢?是依止有情这一期生命的相续而安立的。说我今天是个人,就以人当作我;我下一辈子生到天上去做一个天人,你就以天人的那一期生命的相续当作我;你天人死掉以后,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女人,你就以女人的那一期生命的相续当作我。所以凡夫的我,是依止有情命而安立的。
那么这样子,是属于“无体随情假”。无体,这个是窥基大师说的,没有一个自体。意思就是说,我们讲我们的生命相续有一个我,有主宰性,这个根本就没有的。因为当我们的生命在承受老病死的苦恼的时候,事实上我们对于这样的老病死的法,完全不能有主宰性,完全没有自在性。说我们生病的时候,我们的心情不喜欢生病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