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欲的心,由这个贪染的心来引导所造的善业,善业全部都被染污了,变成了一种有漏的魔王的果报;佛陀在因地的时候,依止的是希求无上菩提的道心,依止这个道心的引导,他所作的善业,都趣向于无上菩提。
所以这个地方就是“是诸识转变、分别所分别、由此彼皆无、故一切唯识”,就是整个万法当中,是完全由心识来引导,所谓的法,是存在你的心中,同一个法,他表现在不同的心中,他产生的作用,就会有所不同,这个地方,是说明这个道理。
佛法在看这个生命,跟世间人不一样,世间人是强调事情的结果,成败论英雄,佛法在看生命观,是强调他的过程。你这个人成败是一回事,他看你在因地的发心,点点滴滴,就是你这件事做完以后,你留在你心中的痕迹是什么,是一个善念的增长,或者是恶念的增长,事情的成败得失,不足以论。因为一切法的业,我们讲这个业,本来就是剎那剎那生灭的,你不管做什么,都是诸行无常。不管造善业、造恶业,重点是,你把这件事造完以后,你留在你心中的功能,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,这一点是最重要,重视这个过程。
我过去也谈过一个观念,“凡事尽心尽力,成败交给业力。”就是说,你做这件事情,成败这件事情,不能来判定你生命的得失,成败的因缘是牵涉到整个复杂的众生的共业,连佛陀都不能主宰,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要灭亡,在这个世间上消失掉,佛陀都没办法。但是就是你的因地的时候,你曾经用善良的心识,肯努力地把这件事去做完,而这样子,留在你心中的一种善良的痕迹,这种善业功能的增长,这才是真实可贵。
所以这个地方,就是以这个偈颂,来引导我们去正确地观察生命的真相,“是诸识转变、分别所分别、由此彼皆无、故一切唯识”,是说这个道理,这样子,就把这个所变现的万法,汇归到一念的心识上去。好,我们再看:
戊二、广释外难。
前面是发明正义,这以下,就解释二乘跟外道对道理的问难,分三科:初释分别由何难。二、释生死由何难。三、释违经三性难。今初。
首先我们看第一个:
己一、释分别由何难
若唯有识,都无外缘,由何而生种种分别?
这个外道就问难说,如果一切法唯独是心识所变现,没有心外的境界可得,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的心识?就是说,我们一般人的心情就是,我的善心、恶心的生起,是由境界的刺激才生起,如果外境是不存在的,怎么会有这些心识呢?说是“万法唯识”,一切法是心所变现,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?就好像是说,上帝创造了万法,谁创造了上帝?外道就紧接地问,你说唯识的论者说心识创造万法,那请问心识是怎么有的?提出这样的问难:“分别由何难”,这个分别心是怎么来的。看这个唯识的论师怎么回答?
由一切种识、如是如是变、以展转力故、彼彼分别生。
有关心识的来源,当然唯识的学者也是要随顺因缘观,说心识也不是有自性,它也是由因缘所生。这个因缘所生有两个因缘,前半段的偈颂,“由一切种识、如是如是变”。就是由过去的业力的因缘,过去生有各式各样的造业,所以今世当中会留下各式各样的善恶的功能,就是过去的业力的薰习。第二个,“以展转力故、彼彼分别生”,这个就是今生的分别,你今生又有各式各样的分别,也会对这个你的心识的善恶功能有所影响。
我们把这个偈颂简单地消文一下。说是从过去的业力来说,是由一切种识,就是我们第八识当中有这个善恶的种子,这个种子如是如是变,这个变就是由种子而变成现形,或者说由生位转成熟位,叫变。因为这样的变现的情况,有很多很多的差别,我们心中的功能,有些人喜欢持戒,有些人喜欢禅定,有些人喜欢布施,有各式各样的相貌,所以讲如是如是,说明这个情况是很多差别。第二点,以“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,由于你过去的造作,还有你今生的现形的互相支助,展转力,就是这个前七转识的现形互相的帮助,彼彼,就是种类繁多的,有各式各样的心识,就这样子的生起,彼彼分别的心识就如是地生起。看蕅益大师的注解:
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。
先说明这个分别心是怎么产生的,这以下的正宗分分两段,先看第一个,过去的业力:
谓由第八识中,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,此等种子,薰习生长乃至成熟,转变不一。
我们这个第八识当中,它这个无量劫的生命,它累积了很多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