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十三卷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(第2/10页)

外的境界,他一定要把这个影像,现在镜子的表面上。这个时候,镜子的本体叫作自证分,见相二分的依止处。这个见分就是光明,有各式各样的光明,所以这影像的相貌会不一样,就是我们烦恼心所、善心所的见分不一样,所以出现在镜中的影像有差别。这个镜中的影像就是相分,所以说是“是诸识转变、分别所分别”。这一段是说明影像的出现是由心识的转变的活动而出现的,我们心识要不动,这个影像是不能出现的,是说这个道理。再看下一段:

离此见相二分,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,是故一切无不唯识。

就是说,离开了见相二分这种心识的活动,当然就一切法不可得。所以说是,世间上的事情,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会出现,当然要是没有心的话,什么事情都不会出现。就是没有心识的活动,这个世间上没有圣人的境界,也没有三恶道的境界,这些事情都不会出现,故“由此彼皆无,故一切唯识。”这个地方,蕅益大师把它开展出来,把这个所变现的万法,分成了五位:(唯识的自体)

心王有八——即自体唯识(唯识的自体)

心所有五十一——即相应唯识(就是跟心王相应的)

色法十一————即所变现影像唯识

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——即分位唯识

无为有六——————即实性唯识也

前面的四个是有为法,都是有为之法,第五个是一个无为的真理。这个偈颂主要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说我们在看这个生命,佛法对生命的解释,是因缘观,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灭。但是我们刚开始观察因缘的时候,是从业感的角度来观察,这个人造了善业,成就可乐果报,这个人造了罪业,成就不可乐果报,但这样的观察因缘观是很粗、很粗糙的。

从这个偈颂当中,它引导我们看到更精致、更深入的因缘的相貌,就是这个业,什么是业的本质?业的本质就是由心来引导,心为业主,就是讲这个意思,“由此彼皆无、故一切唯识”。心外的法是不存在的,这一切法一定是由心来推动,这一切法才会出现。

去年有一个居士,他是住埔里的居士,他找我说,他心情很沮丧,我说你最近是怎么回事?他说:他前一段时间供养埔里一个大殿,供养很多钱,他想说为他今生积集一点来生的善业的资粮,想不到这个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,把他这个功德破坏了,这个地震把他的大殿——唯一的生命的依靠,他唯一的来生的善业,都靠这个,全部都破坏掉了,他觉得很沮丧。我说,你的功德的确是被破坏掉了,不过,你的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的,是被你的后悔这个“悔心”破坏。

就是说,“是诸识转变、分别所分别”,就是说,当你要发动一个善业的时候,你这念心出现了能分别的一念的能布施的心,一个所分别的影像,这个时候,你是面对一个三宝的大殿的影像来造业,你心中所布施的这个境界是出现一个大殿的影像,但是你这个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境,心境和合的时候,那当时的业已经成就了。后来的大殿被破坏,那是众生的共业,跟你的功德完全没有关系。问题是你因为后悔的关系,这个“悔”不得了,你对三宝的境界,又重新生起一个后悔的心,那正是折损你的善业。所以你一定要赶快忏悔,把这个后悔的心消灭掉,恢复你过去的功德。

宗咯巴大师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里提到这个意思,宗大师在讲布施度的时候,他也强调一个观念说,布施的体性是约施捨心安立的,不能约外境。三世诸佛在无量劫当中,盖了无量无边的塔庙,而这些塔庙最后都破坏,但是佛陀的布施的功德是圆满的,不会因为这个塔庙的破坏而有所损伤。就是功德的本身,是出自于内心的造作,跟外境是没关系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这个偈颂倒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,观察更深刻。所以这个因缘观,就是我们要造业,这个业果的本质是由心识来决定一切的。

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当中也提出了这样类似的看法,印光大师先讲出一个譬喻,他说:你看毒蛇去喝水,这个水到了毒蛇瞋心的心中,它创造出毒液出来;牛也去喝水,牛有善良的心识,结果这个水到了牛的身体当中,转化成牛奶。为什么同样的水,到了牛的身心世界以后,转化成毒液,而到牛的身心世界,转成一个滋养众生的牛奶,关键点不在水的本身,而是那一念的心识有差别。

这意思印光大师说了,魔王在因地的时候,他也布施,他也盖一个大庙,他也持八关斋戒,但是这样的善业,变成了魔王的果报;佛陀在无量劫当中也布施持戒,但是成就了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同样在修持一种法门,因为魔王的心识,他有贪染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