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你得果报的时候是无记。你造了善业成就可乐果报,造了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。这个果报不管快乐、不管痛苦,都无记。你说你很贫穷,贫穷也不是善,也不是恶。有些人在贫穷当中奋发向上,有些人在贫穷当中自甘堕落,所以贫穷的果报是无记。它只是有快乐和痛苦的差别,它本身没有善性、恶性的差别。这个是第二点,就是性质上有差别,“因通三性,果为无记”。
三、变异而熟:说你现在造了业力,或是善,或者是恶,你到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数量会有变化。或者你忏悔,或者你修止观对治,这个罪业的势力就降低;那么你继续地造作,这个业力又会增长。所以这个业力在得果报当中,它的数量也会因为你的修持,也会因为你的放逸而有所增长。这个数量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变异,也会由少变成多,也可能由多而变成少,这个就是变异而熟。
因为阿赖耶识是在成熟业力的过程当中,有时间上的差异、有种类的差异、有数量的差异,所以安立做异熟,是这样子安立的。
总之,第八识在整个生命当中,它能够把你过去的善业恶业表现出来,但是它这个时候是不带名言的,我们要清楚,阿赖耶识变现果报的时候它不带名言。它可以把你的罪业变成地狱的刀山油锅,但是这个时候它没有这个刀山油锅这种名言,没有。阿赖耶识去接受刀山油锅的时候,它也没有快乐、也没有痛苦,它就是一个舍受。阿赖耶识也可以把你的善业变成殊胜的天的果报,但是这个时候它也没有名言,也没有快乐、也没痛苦。这个我们安立做因缘变,这是第一个,“彼依识所变”,这个是因缘变,这第一类。
再看第二类,第二类、第三就是属于分别,这个分别有细的分别和粗的分别,我们先看细的分别:
[第七识]:二者第七,名思量识。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思量,它能够把阿赖耶识和它所变现的果报加以思量。思量就是很深入地去观察,去观察这个事情,它能够生出一个结论。什么样的结论呢?阿赖耶识就是我,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这一切境界就是法——就是我所受用的,我去受用快乐的果报,或者我去受用不可乐果报。第七意识就把第八识所变现的这些种种的果报安立了名言。但是第七识在面对名言的时候,它也不快乐,也没有痛苦,第七意识也是无记性。它也不造业,它只是安立我相、法相。这个是非常微细了,这不是经过分别的,是俱生的。
[前六识]:其次我们看前六识。“前六,总名了别境识也”,这个是很粗的分别了。第六意识在依止前面第七意识所分别的我相法相,就是更粗的分别了。这个是我的东西,这个是你的东西,这个是我的朋友,这个是你的朋友。安立了我相法相,就依止很粗的分别。又产生很多的快乐、痛苦、爱憎取舍,就从这个地方出现了。
我们讲分别,这个名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。当然第六意识它能够依止无明,分别很多的我相法相,这些都是颠倒的。但是第六意识也能够学习佛法,它也能够分别,哦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这世间上的事情原来不是很真实,就像做梦一样。在梦中是很快乐很痛苦,醒过来的时候是一场空。人生亦复如是,现在有时候就是快乐或者是痛苦,名闻利养,但是死的时候什么都没带走,就是一场梦。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也能够分别圣教量,也能安立清静的我相法相,它也可以。这个第六意识它分别的我相法相,就非常的粗显,这个时候它就会造业了,造善业、也可能造恶业,也可能有漏业、也可能造无漏业。所以讲“彼依识所变”。
不过从这个颂文来看,“有假说我法,有种种相传,彼依识所变”。这个地方的我相法相,多分来说是以第六、第七为主,因为这个地方的我相法相是依名言安立。当然这样的名言,还必须依止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些果报,所以也就把这个都标出来,是这样子。
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看,这个第八识所变现的果报,我们是很难去调整它。说你过去有罪业,使令你受苦恼的果报,或者你有善业去创造可乐果报。一旦这个业力已经成熟了以后,已经变现成果报,你很难转变。你看很多的高僧,我最近有看《高僧传》,很多高僧大德也是一生受尽了苦恼。但是他的第六第七,“心与佛合,心与道合”,他那个思惟模式,不是随顺我们世间这样子去思惟,我很苦恼,我很怎么样,他不是。他心中能够跟佛法、跟道相应。
佛灭度以后大概是在一百年左右,就是在部派佛教兴起的时候,有一个尊者叫离越尊者,他是一个大罗汉。那么离越尊者,他阿罗汉当然不是一个人了,引领很多的弟子在山中修行。阿罗汉当然是所作已作,不受后有,他大事已办。他有时候就入定,有时候出定,出定以后就去托钵。有一天去托钵的时候,他突然发现他的袈裟的颜色太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