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十六卷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(第3/9页)

。这个时候它不再变带真如的相分再去攀缘,不需要了。

这个事情是这样,我们说是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。我们刚开始在趣向真如理的时候,你可以用中观的方式,你也可以用唯识的方式,用天台的方式,用密宗的方式,每一个教派都有它的安立的名言,它的善巧方便,来引导你趣向真如理。当然我们刚开始的时候,假藉观想、观相,或者语言文字的引导,心中出现很多真如的这种意境。既然讲到变相,那每一个人的心中真如是不同的。但是既然叫见道位,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带名言,不能再变相。因为你再变相的话,那你所证的真如跟他的真如就不一样了。真理只有一个,方便容许有多门,但是在究竟真如现前的时候,绝对是无二路的。

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,心中是离言说相、离心缘相、离一切的相貌。你知道有这件事情,你知道生命的轨则是什么,你知,但是没有相貌,绝对不能够动任何名言。所以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故,不管是能取的心、所取的法,这个时候都不可得,这个是一个完全是一个自受用的一个一切法如的境界,这叫“真见道”。套一句禅宗的话: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”。

这一剎那过去以后,第二剎那叫“相见道”,“是后得智,变相观空,仍名变带。”我们第一剎那的真见道过去以后,这个时候后得智生起了,这个时候我们会从无相的这样的一个真如相应以后,就生起很多的相貌,这个是产生一种利他的方便。

你看这个禅宗的龟山灵祐禅师,他有一次在道场主持一个结夏安居。结夏安居圆满以后,大家在堂上跟这个主持结夏的和尚告假。因为来自十方的丛林,很多人要回到自己的常住,最后请这个和尚开示。龟山灵祐禅师就说了一句话,说是:“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”。当然这句话也可以从身体上说,你们现在结夏安居要回去了,有些人往东去,有些人往西去。但这个地方的意思主要是我们这一念心,说我们这一念心,当然它不是静止的状态,它有很多的活动,或者是向东攀缘,或者是向西攀缘,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的戏论,而这些的各式各样的名言都不是你的安住处,也不是你的皈依处。什么是我们的皈依处呢?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。一切法毕竟空的一个真如理才是我们的安住处。

那么这个禅师他为什么能够讲出这一句话呢?东去西去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这一句话。从所有的经论当中,发前人所未发,古人没有讲过这句话,他为什么能够讲出来呢?这个是一种相见道,因为一个真实明白道理的人,他也能够创造文字来引导众生。说我们刚开始是文以载道,就是我们一个颠倒的众生趣向于圣道要文字的引导,由文字当中明白道理。但是一个明白道的人,他也能够从这个道中开展出很多的文字来引导众生。

像古代禅宗的家风:德山“棒”、临济“喝”。你去德山这个禅宗的道场去,请教:“什么是祖师西来意?”“什么是佛陀真实义?”他二话不说,给你一棒打下去。这一棒打下去,当然要是有觉俉的人,就知道。喔!这一棒打下去,坐断忘有,把你无始劫心中的妄想停下来。停下来以后,哎呀!你那个时候有很特殊的感受,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,这个时候你会解脱你心中的名言跟真如理少分的相应。所以禅宗的祖师他能够从这个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当中,开展出很多的方便法门,这个都是相见道。因为既然是要引导众生,那当然是要变相观空啦,一定要变出相貌出来,或者是色尘的相貌、或者声音,色声香味触等等。这个就是相见道,这个是属于利他的方便。

前“真见道”,证“唯识性”。后“相见道”,证“唯识相”。颂但说“真见道”者,以“真见道”胜故。

事实上通达位所觉悟的这个真理是包括唯识的性相的,但是偈颂当中它只说到,“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”,当然只是偏重在真见道。因为相见道是要出现相貌,你有真见道,你自然会有相见道,所以以真见道作代表就可以了。

这个通达位的情况,我们可以把这个地方跟资粮位跟加行位作一个拣别。资粮位跟加位的菩萨对于真理是:乃至未起识,求住唯识性。这个资粮、加行位的菩萨是对真理的追求,不管他透过礼拜、赞叹、供养或者是如理的思维,这个时候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媒介、很多的名言、很多的相貌来引导他,但是从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一定是有相的。

但是当我们“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”,这个“住”,从前面的求到这个住,这个住的相貌就是离二取相故,不能有任何的相貌出现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学判教的时候要注意,一个是求,一个是住,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的。好,我们看第四个:

四、修习位。谓诸菩萨所住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