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1集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(第3/26页)

关于这样的一个思想,我们看附表第一,蕅益大师《成唯识论观心法要》的序文,他对于这个唯识的教义,有一段很扼要、但是很详细的一个说明。我们看附表一、唯识观心法要。这个是蕅益大师《唯识观心法要》的一个很重要的序文,我先把它念一遍,大家请合掌:

附表一、唯识观心法要

夫万法唯识,虽驱乌亦能言之;逮深究其旨归,则耆宿尚多贸贸。此无他,依文解义,有教无观故也。然观心之法,实不在于教外。试观十卷论文,何处不明心外无法,即心之法,是所观境;了法唯心,非即能观智乎?能观智起,则二执空而真性现。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,皆名唯识,而五位五观,一以贯之,纷而不杂;赜而不乱者也。

好,我们加以说明。首先分成三大段:第一段是个总标,第二段是个别明,第三段是结示。先看总标:

“夫万法唯识”,我们在解释标题的时候,等于是把本颂的宗旨,万法唯识的宗旨表达出来。这个宗旨我们先简单地介绍。先解释万法,这个万法是属于所变相。这个所变的相貌包括了十法界的色心染净诸法,十法界的色心诸法。这当中有佛菩萨的万德庄严,有二乘的偏空涅槃,人天的可乐果报,也有三恶道的不可乐果报,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。

这些相貌是怎么有的呢?并不是上帝或者大梵天所创造;唯识,就是唯独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造作,念念所创造出来。这个唯就是唯独,唯独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的造作所创造出来,这个生命的现象,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活动所创造的。所以叫万法唯识——万法是所变相,唯识是说明能变相,能、所合起来叫做万法唯识。

这样子一种观念,“虽驱乌亦能言之。”虽然是七岁的小沙弥,驱乌沙弥,他也能够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种粗浅的理解,也能够说万法唯识,他也能够这样讲。但是,“逮深究其旨归,则耆宿尚多贸贸”。如果我们今天要说,你能够深入地去研究这句话的宗趣,乃至于耆宿,年高德重的大和尚,尚多贸贸,这个贸贸就是眼目昏暗。眼目昏暗就比喻说,我们对于这样的观念还都不能够很深刻地理解。就是说从文字的表面每一个人都能够讲,但是这里面很深入的含义,乃至于修学佛法很多年的年高德重的老和尚,尚且都不能够完全地理解。

这是什么原因呢?“此无他,依文解义,有教无观故也。”这个原因就是在于我们一般只是依文解义,只是把文字这样念下去,我们很难对于这样的一个教法,做很深入地观察,有教无观。

比如说我们看到一盆水,第一个观念,哦,这个水是有独立性的,它是离开我们这一念心,它有它独立自主的体性。这个水的性质是它自己能够生起来的,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。但事实上不然,因为我们人的心识善业力强,我们看到是水;恶鬼的心识有恶业,他看到是火;天人的心识,看到是琉璃地。可见得水的性质,它自己不能够独立自主,是由众生的心识所决定。

这个意思就是万法唯识,一切法都不能够离开我们的心识,而单独的独立存在,不可以。当然我们对这样的教法是依文解义,有教无观,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它的深意。这是一个总标。

再看它的第二段,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呢?这以下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一个观察的方法。

然观心之法,实不在于教外。试观十卷论文,何处不明心外无法。即心之法,是所观境;了法唯心,非即能观智乎?能观智起,则二执空,而真性现。

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依教起观呢?观心的法门实不在于教外,就是我们观心,不是说两个眼睛闭起来,自己在那边打妄想,不是。要依止佛陀的圣教量,依止历代的祖师所传承的教法来观察。所以说观心的法门一定要有教理做引导,实不在于教外。

怎么说呢?试观十卷论文,在十卷的《成唯识论》论文当中,何处不明心外无法?每一处都说明了离开了这一念心,没有法可得。“即心之法,是所观境。了法唯心,非即能观智乎?”即心之法,即这个心所现的法,心所现的法当然包括十法界了,十法界的五蕴。这都是我们所观境,我们能够观察凡夫的一种苦恼的五蕴是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;也能够看佛菩萨的清净庄严的五蕴,常乐我净,这些都是所观境。这些所观境是怎么有呢?即心之法,都是我们心中所现的。

“了法唯心,非即能观智乎”。当我们在观察这个法的时候,能观的智慧是了法唯心,知道这些法是怎么有的呢?唯独是心识所创造的。由于清净的心创造了清净的五蕴,由于杂染的心创造杂染的五蕴,这个就是能观的智。那么这样子讲,最终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