执,破除心中的名言。
当知一切境界,自无分别想故,即自非长、非短、非好、非恶乃至非有、非无,“离一切相”。
就是境界的本身,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出现的一些果报,它本身没有所谓的长短好坏,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差别相,它只是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,它很真实地把您的业力变现出来,所谓好坏长短的感受,是我们自己安立名言。
如是观察:“一切法唯心想生”。若使离心,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。
一切的差别的境界,是由您内心想像出来的。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,这个公案我再讲一次。说有一个母亲,她生两个儿子,这个母亲有一天,她到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儿子用功情况。她到大儿子的地方去,看到大儿子白天手上拿一本书打瞌睡,这个母亲非常生气,摇摇头,叹一口气:“哎呀!”就走了。到这个小儿子的地方看看小儿子的用功情况怎么样,一看,这小儿子也打瞌睡,手上也是拿一本书,她内心很欢喜,点点头走了。
这个时候父亲回来说:“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?”这母亲就报告她心中的心得,说:这个大儿子这小孩子不行,懈怠,没有善根。“这怎么说呢?”说:“这个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,您看,他平常不拿书还不见得打瞌睡,一拿到书本打瞌睡。”“小儿子呢?”,“小儿子很精进,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,连打瞌睡都不忍心把书本放下,可见得他平常是什么境界。”
这个母亲她看到了同样的影像,她看到两个儿子都拿着书本,但是这两个儿子在她的心中出现不同的名言,一个是精进的,一个是懈怠的。如果这个母亲她不断她的相续心,她跟大儿子的恶因缘会生生世世结下去,她跟小儿子的善因缘也会生生世世结下去。不过不管怎么样,这都是一种爱憎取捨,就是一切法唯心想生。所谓的境界相是您自己的名言安立的,离开您心中的名言,没有一个法、一个相而自见有差别,这个圣人告诉我们的真理是这个意思。我们看结劝:
三、结劝
常应如是,守记在心:“知唯妄念,无实境界。”勿令休废,是名修习“唯心识观”。
——《占察业报经》——
我们能够经常记住这个圣人的教诲,就是这一切的境界是我们的妄念所安立的,外在的境界不是这样子的相貌,经常地、不断地思惟提醒自己,这个就是已经修习唯心识观,也表示您开始在松脱您无始劫的业力,而趣向于涅槃。唯心识观的意思就是破徧计执,这个破徧计执的力量很大,徧计本空。
我们平常的修观,这种对治观法,说是多贪众生不净观,贪欲重。贪欲为什么重呢?因为您认为色身是美妙的,好,您就观察色身,把色身的皮肉拨开,看到里面的内脏是心、肝、脾、胃、肾,种种不净物,然后您对色身贪爱的心慢慢调伏,这也是个对治的方法。或者您这个瞋心重,您跟众生有对立,您应观察她是您的母亲,她对您有恩,所以您不应该跟她对立,您应该对她散发善意。这个对治观法是这样子,但是这个徧计本空它不是,它是从根本上,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,您一不动名言,什么贪烦恼、瞋烦恼都不可能活动,它从根本上来扭转您的烦恼。
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,《唯识学》讲徧计本空,但是它又讲依他如幻。就是说,它所破的是您个人的情感的名言,但是它又要建立您依他起的名言。就是佛陀的这些圣人的教诲,业果的道理,善业成就可乐果报,罪业成就不可乐果报,这样的名言您要建立起来,有所破斥,有所安立。您如果一股脑把所有的名言都消灭掉,那您可能会落入偏空涅槃,因为您要发菩提心,要广度众生,广设方便,这都是需要名言智慧的,所以它所破的是我们个人情感所安立的名言,但是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圣贤所留下的这些名言,我们要建立起来。
所以经典上说: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。障碍是来自自己的妄想名言。诸佛正徧知海,也是由众生的心想生。是故知众生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您看,您要忆念弥陀,您还得要靠名言,否则您不能对弥陀生起皈依的心。所以,它破除的是您情感性的名言,但是您这些圣人的教诲,这些名言还是要建立起来,是这个意思。
不过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,唯识的观法破名言,跟外道的无想定是不一样。外道的无想定是什么都不想,它是一个对境界的逃避,就是什么都不想,但是境界是怎么回事?他不知道,他没有智慧。当然我们在观的时候,我们是知道这一切法是因缘生法,我不要动我的情感,他这当中有观的成份,他是由观而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