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十四卷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(第5/10页)

金的本质是具足两个道理,一个是不变,一个是随缘,他具足不变,而且有随缘的作用,随缘它的本质又不变,这个叫黄金的本质。我现在的心情要把这个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的黄金,把它打造成一个佛像,来礼拜赞叹供养,打成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相貌,这个是依他起性。

这个是一时的因缘所出现,这个释迦牟尼佛所出现的假名假相假用叫“依他起”,就是依托因缘而生起,这个黄金的本质它还是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,这个就是“圆成实”。

或者我现在把这个黄金又把它融掉,又打成一个观世音菩萨的相貌,这观世音菩萨的相貌又是一个依他起,那只是一时的因缘,但是它还是遵循着随缘不变、不变随缘的黄金的本质。或者我又把这个观世音菩萨像又改成地藏王菩萨的相貌。所以依他起性是不断地变化,各式各样的因缘,它出现各式各样的相貌,但是它的本质永远是遵循着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的轨则,这样的道理叫“圆成实性”。这样子大家应该清楚了,好,看第三的修证次第:

后云“非不见此彼”者。

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修证的次第,就是从唯识的角度,认为诸法实相是有两个,一个是圆成实性,一个是依他起性。在修证的次第当中,我先把这个文消释一下,什么叫“非不见此彼”呢?就是:非不见此圆成实,而能够见彼依他起。当然非不,两个否定就是肯定。就是说,您一定要先证得圆成实性,才能够证得依他起性,您一定要知道诸法的道理,才能够广泛地去了别诸法的真实相貌。

要以这个专业名词来说,您一定是由根本智,成就根本无分别智,证到这个圆成实性的道理,才能够生起后得智,去广泛地分别诸法的差别相。所以说它的诸法实相,是先破除徧计执,而证得圆成实性,然后再开显依他起性。

看蕅祖的注解:

谓若未达徧计本空,未证见圆成实理,不能见彼依他起性。盖必无分别智,证真如已,后得智中,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(差别相)故。此明圆成实性,亦不离识,以即识之实性故也。

这个大家容易清楚。关于这一点我们看《补充讲表》的地方,我们把它作一个说明,这个三性的观法,在这个《补充讲表》第三十七面:

附表十八——三性观法

这个地方是整个唯识的修观方法,我们前面的教义主要是讲到理论,《唯识学》的意思就是说,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,换句话说,我们心的迷惑跟觉悟,就会影响到我们变现什么相貌。我们所谓的迷惑,在《唯识学》的意思是徧计执性,我们没有看到真实相;所谓的觉悟,就是觉悟了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。所以三性观法就是返妄归真,就是它如何引导我们,这个观法的目的,就是要透过一个操作的轨则来引导我们,解脱我们自己的徧计执,而看到诸法的圆成实性,它这个方法是这个目的。我们分成第一段:

(一)总标三性差别

先把三性的差别作一个解释。

谓以“闻”“思”“修”,所成“妙慧”为体。

它这个修观的体性是一个妙慧,这个“妙”就是妙用无穷,不可思议。因为这个智慧它有破恶生善的功能,世间的知识不能够破恶生善,不可以。这样的智慧把它开展出来,由浅至深,有三种智慧,就是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。

我们刚开始要成就闻慧,就是近善知识,听闻正法。对于三性这个的差别,有一个正确的理解,就是八正道的第一个“正见”。什么是“三性”?我们要马上的判定,我们的内心现在是处在三性的那一个性?这是第一个,要知道三性的差别。

第二个要有思慧,思慧就开始产生调伏的力量,就是您这样的智慧,从理解经过您在寂静的心中数数地思惟,产生一种强大的正念。它就从理解变成一个正念,一个正见转成正念。这样的一个正念力量,它对烦恼有调伏力量,不像前面的闻慧,它理解,但是对于徧计执这个强大的等流性,还没有调伏的力量,只是理解而已,起码它已经知道这样子不对了,应该也有惭愧心,但是它一点办法都没有。思慧它不是,它有一种调伏的力量出现。

修慧呢,前面的闻思都是一个散乱心的阶段,这个修慧就是在禅定的心当中所生起的智慧,那这个不但是调伏了,它能够断惑证真,转凡成圣。这个智慧就是从浅至深,有三个智慧。这三个智慧的内容的观察方法都是一样的,看下面的说明:

于中观察,从缘所生,一切色心心所等。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