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理。所以一定是离开了第六意识,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,它能够创造名色。而这个名色的造作,依止这一期的果报造作,它又创造新的一个识,形成缘起法,互为因缘。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。因为有你,所以创造了他,因为有他,又加强了这个你,使令有情众生,不断的流转下去。所以这个识,就是第八识,从缘起的依当中,我们知道有第八识存在。
第八个、识食体
这个食,就是一个资养色身的功能。就是说佛陀说这个有情众生一切众生皆依食住,这个补特伽罗的有情众生,他一定有这个食,才能够使令色身相续,这个食有四种食:
段食:我们欲界吃的饮食,它是分段的,有渣的,我们要把它放到嘴巴嚼一嚼,把它排泄出来,叫段食。
触食:我们虽然没有吃它,但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,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当然也可能是假藉眼识的因缘去攀缘色尘,或者耳朵去攀缘声尘,我们去攀缘我们所欢喜的境界,虽然我们三天没吃饭,但是色身还是非常的光彩康健。这是什么食物在资养我们呢?就是触食,就是这个心识的了别功能,跟你欢喜的境界接触,你欢喜的境界,有资养你色身的功能,叫触食。
思食:思食就是希望,说一个有情众生身心的果报,有很多的苦恼,有很多的病痛,老病的一个障碍,但是他的色身还能够维持下去,他不会死亡,他的病痛也不会太严重,这是怎么回事呢?因为他有希望,他对来生有希望,他知道今生的忏悔业障,积集资粮,对他来生是一个大功德的相貌,心中有希望,这个希望对今生的果报体,也有资养的功能,这叫思食。
识食:识食就是执持意,就是我们这个心识有执持色身不坏的功能。所以这个地狱的众生,在地狱中受刀山、油锅的苦恼果报,他当然没有饭吃,他的生命当中也没有快乐的境界好接触,他也没有希望,他今天死了,明天还要受果报。但是他的色身,不会死亡。因为他有识食,地狱众生是以识食来生存。当然要扮演识食体,要有执持色身的功能,那就必须有普徧性。这个普徧性,当然是第八识,所以这是讲到识食体。这个是讲到这个有漏因果的相续,来建立第八识的存在。
第九个、灭定有识
这个灭定指的是三果以上的圣人所入的灭尽定。说这个阿罗汉他今天要去托钵,突然遇到下雨,下雨了,他不想出去就入定了。入定之前要咒愿:说是我这个打板的时间,就要出定。他咒愿以后,他就入定,内心当中从最初的初禅到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超越到四空定,最后入了九次第定,一个非常高深的禅定。这个时候的在这个灭尽定当中,前六识完全不活动,一个全徧休息的境界。这个时候,僧团发生了纠纷,不和合,就离开了,就没有打板了,没有打板,等到几个星期以后,大家又和合,又回来了,又打板了。打板了,这个阿罗汉就从禅定出来,这个时候,阿罗汉没有死亡,他入了灭尽定,心识没有活动,但是他的色身还是在。
这样子讲,灭尽定是前六识不活动,这个小乘的学者是共许的,为什么第六识不活动,他不会死掉,还能从禅定出来?可见得在灭尽定当中,还有一个剎那生、剎那灭,剎那灭、剎那生的心识,在支持他的色身存在,而这个心识正是第八识,就是“灭定有识”。阿罗汉的灭尽定,不是完全没有心识,他不是一个死人,他还是个活生生的人,他只是比较粗的心识不活动,他的微细的心识照样在活动。而这个微细的心识,正是第八识。这个就是“灭定有识”。当然这是一个圣人的心识,那就不是凡夫的心识,这是一个圣人的第八识。
第十个、染净心
这个地方《成唯识论》的意思是说,生命体的凡圣是由内心的染净安立的。说这个人是一个圣人,是因为他有清净的心;他是凡夫,他有染污的心。这个地方的第八识就扮演一个很重要的功能,染净心不能约第六意识安立,否则会有严重的过失,怎么说呢?我们是一个凡夫,但是仰仗对三宝的信心,我们能够去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当然主要的是归依法,我们这一念心能够随顺佛陀的清净的圣言量去活动,我们这一念心可以思惟”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“(这个生命各式各样的现象,它都不是自性有,是因缘而有,因缘有的意思),就是一切法是剎那剎那变化的,所以从本性上来观察,它是毕竟空的。
这样子的观察,就能够把我们凡夫的心境,就从这个有漏的杂染的境界,就带到了一种相似于圣人的一种圣境里去了。那是一个圣人的境界,这种境界,我们平常没办法到达。但是我们也能够带相观空,假藉语言、文字的引导,也能够类似于跟这个真理少分的相应,但是您还是一个凡夫。反过来说,一个初果的圣人,他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