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二卷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(第6/10页)

的痛苦,那它永远没有解脱的因缘;所以贫穷多病只能够说是一种不可乐的果报,他是无记性的。

有些人因为贫穷多病而奋发向上,有些人贫穷多病自甘堕落,所以果报体不能讲善恶,果报体完全是无记性的,“因通三性,果为无记”。所以从因转成果报以后,他的性质是改变,所有的善性业性的业力转成果报以后,都是无记性,所以在整个成熟业力的过程当中,他的性质是有变化的,所以叫异类而熟。

第三个讲变异而熟,是讲它的数量的变化。说某甲跟某乙他们两个在同一个时间,以同样的心情,造了一个罪业,某甲他在造了罪业以后,他这个数数现形,都无惭愧,他没有惭愧心,没有惭愧心的时候,他那个业性在他的心中,一次一次地滋润,他就增长广大;某乙后来学佛了,他在佛堂真实的忏悔,有这个忏悔的心,他就折损他的业力。以后得果报的时候,完全不一样,有惭愧心跟没有惭愧心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所以你造了业以后到得果报这个过程当中,他有很多的变异,变异而熟,就是这个数量会有变异的,这当中跟你的惭愧心有很大的关键,有没有惭愧心有很大的关键。

所以这个在成熟业力而成为果报的时候有三种的差异,有时间上的差异,有性质上的差异,有这个数量上的差异,所以《成唯识论》安立一个异字,来形容这三种差异,所以这个心是安立作异熟识,就是它能够把你过去的业力变现成你一期的依报跟正报的一个情况。所以万法唯识的第一个变化,就是由异熟识所变现的一切的法。

不过这个时候异熟识在变现法的时候,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,就是它是不带名言的。这个第八识变现我们人的五蕴的时候,它没有一个人的这个名言存在,它也没有痛苦的名言,也没有安乐的名言,它完全没有名言。事实上他在受用这个果报,它也没有任何感受,它是相应为捨受,第八识变现这个法的时候,它不带名言,而且完全是捨受,它变现了刀山油锅,第八识也不感到痛苦,它变现诸天的可乐果报,第八识也不感到快乐。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一个情况,不带名言,这初能变。

再看第二能变,就是思量。这个思量这两个字的意思,就是:就是思惟度量。这个这个识的一个功能,就是它能够对第八识所变现的果报体,做一个很深入的、专一的思惟度量,经过它的思惟度量以后,它得到一个答案,原来这个有情众生当中,有一个常一的我,这一切我受用的法,也有一个真实的法,所以说,思量的结果,就创造一个人我执跟法我执出现。

就是第七意识的这个功能,他思量的结果,就创造了我执跟法执的相貌。说是第八识他变现了刀山油锅,有一个补特伽罗在受用刀山油锅,本来这个补特伽罗是剎那剎那生灭,他所受用的刀山油锅,也是业力所释放,也是剎那剎那生灭,是无我无我所的,他只是一种罪业的一种显现。经过第七意识的思量以后,他知道,哦,“我”在受用刀山油锅,他在这个补特伽罗当中,产生一个自我的意识出来,原来是“我”在受用这个刀山油锅,“我”是真实的,刀山油锅也是真实的。这个我相法相、我执法执的出现,是在第二能变出现的,思量的时候出现,出现了这个情况。

再看第三能变,“总名了别境识也”。到了第三能变的时候,那这个名言就更加的粗显了,思量之后就带名言了,到了这个第三能变的名言就更加的明显了。这个前六识,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,第六识夹带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,去受用这个六尘的境界,这个时候又更多更多的情况,有乐受、苦受、非苦非乐的感受出现。我们真实的受用是在第六意识的情况,所以第三能变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受用情况。

三能变,这意思就是说,“彼依识所变”,这一切的差别的我相法相,就是这三种的功能,异熟的功能、思量的功能,跟了境的功能,去变现一切的万法。这意思是强调一切法是与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的。

那么关于这一点,《成唯识论》论师在讲完这一段以后,他有一个问答,我们看《补充讲表》,看:

附表二——问答释妨

《成唯识论》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,他做了一个问答,第一个:

(一)正释妨难

他有提出两个问答,来做一个问难:

问:实我若无,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?

外道说这个生命体当中没有一个我,谁去记忆这些事情呢?诵习忆识恩怨等事。说我现在去背诵这个经典。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…”我一次一次地去记忆这个经文,我可能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