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,如此而已。但问题是我们心中的徧计执就让生命变得很复杂了,这个徧计执就是我们心中要破的。好,我们再看:
当知一切境界,自无分别想故,即自非长、非短、非好、非恶乃至非有、非无,“离一切相”。
一切的境界本身是离相的,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变现的一个相貌。那么这个相貌为什么会有差别相呢?
如是观察:“一切法唯心想生”。若使离心,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。
一切法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安立出来的。
过去有一对夫妇,这对夫妇生了两个儿子,这个母亲她的徧计执…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,她对大儿子特别讨厌,对小儿子特别喜爱。这一天白天她就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,母亲到大儿子寮房一看,这个大儿子是打瞌睡,手上拿一本书,这个母亲看了非常生气,摇摇头,叹口气就走了。那么这个母亲就接着到小儿子寮房一看,小儿子也打瞌睡了,手上也拿本书,但这个母亲就非常欢喜,点点头走了。
晚上父亲回来问,两个儿子今天的用功情况怎么样,母亲就报告她的心得,她说大儿子非常懈怠,怎么说呢?他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,平常不拿书本还不见得会打瞌睡,一拿书本就打瞌睡,没有善根、懈怠。小儿子怎么样?小儿子非常了不起,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。说他即使打瞌睡了,还不忍心把书本放下来,你说这个人多精进。
以上我们就知道,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妄想,就是说她的心中这两个儿子,“依他起自性,分别缘所生”,她就是现出一个影像。但母亲有两种不同的解读,从因缘所生法说万法唯识,我们可以判定如果母亲不修止观对治,她跟大儿子生生世世结恶缘,这个结解不开,佛也没办法,她跟小儿子结善缘。说是:知己内心自生想念,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;境界本身没有什么分别不分别,这个境界就是——那样就是那样,它就是业力所显现出来,你造了什么业,它就很如实的变现果报,问题是我们的心跟果报一接触的时候,我们产生很多的想念,这个就是要破的,这叫徧计执。
三、结劝
常应如是,守记在心:“知唯妄念,无实境界。”勿令休废,是名修习“唯心识观”。
——《占察业报经》——
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,我们刚开始先破妄——破执。它的意思就是说,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,修行人先大死一番再大活,是这个意思,先修无分别智。好,看第三段问答事宜:
(三)问答释疑
问曰:若必证见真如,方了依他起性,则初心修观,即应便观真如,何故《大乘止观》乃令先观徧计,次观依他,后观圆成耶?
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下,在唯识的观法跟天台宗有所不同:天台宗的观法是一心三观,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,即空即假即中,这个是利根人。我们不要说我们是利根人,我们说我们是钝根人;唯识学是认为刚开始是先从假入空,然后再从空出假,它是两个次第。所以唯识学是认为先破徧计执,证得圆成的空性以后,这个时候才观依他起,才从空出假观缘起法。为什么要这样子?蕅益大师回答说:
答曰:真如不在依他性外,初心若观真如,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,旷若虚空者,以为真如,便成徧计执。此情最不可救,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,堕恶取空,不知所观空理,正是第六识之相分。
我们刚开始不破徧计执,直接用妄想修空观,我们就捏造一个空的影像出来,然后就住在空里面不动,这个地方叫二取空,就是你不破执直接就入空。
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一个善知识,禅师就问善知识说,坏劫到的时候,大火把这个世界都烧掉了,佛陀在《楞严经》上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,常住真心坏不坏呢?这个时候善知识说“坏”,禅师就不服气了,《楞严经》说常住真心不生不灭,你怎么说大火会把常住真心烧坏?善知识说,我说的坏,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,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。
就是你读经典以后,你自己捏造一个影像,这叫常住真心,这个刚好是生灭法,是心中的影像。所以佛法的真理一定要先断惑才证真。你一定是先破执才立,你不能马上建立一个法,不可以,要先破才立。
你看我们经典上对心识的修行,我们把大小乘的经典都汇归起来,对心识的态度只有两个态度:
第一个、否定法门:就是告诉你,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