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秦始皇出游,出游的时候项羽看到秦始皇,他说:“彼可取而代也”——秦始皇这个皇帝我可以取代你;刘邦他卖草鞋,看到秦始皇之后,他也去凑个热闹,他也看到这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。他也讲出一句话,他说:“大丈夫当如此也”。所以你看这个人讲话就知道内心当中的恒审思量有不同,项羽这个人的我执比较重,彼可取而代也——我可以取代你。刘邦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,身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像你这样,但是谁去做?他没讲。
所以你看这两个人性格就造成后来的成败。我们看历史上项羽跟刘邦打仗,百分之九十九刘邦都是打败仗,刘邦可以说是整天被项羽打着跑,但是刘邦他有一个好处,他这个人能屈能伸,他包容胸量心很大,所以你看项羽里面的大将,你看韩信,韩信本来是投奔项羽,刘邦的手下不管是文官的参谋或者是武将,都是从项羽那面跑出来。项羽这个人个性刚愎自用,他不听别人的劝谏,我行我素,别人都没办法帮助他。就跑去帮助刘邦,说你这个人是势力弱,但是你能包容我,你能让我有发挥的空间,我就投奔你。
所以果然到最后刘邦养兵蓄锐,在垓下一战获胜。韩信很厉害,韩信用十面埋伏,四面楚歌…当初的军队是一比十,项羽有十倍的军队,而且楚军,诸位都知道楚军是骁勇善战的;刘邦是收一些别人不要的军队,但是韩信这个人厉害,他用十面埋伏、四面楚歌,一下子就把项羽打败。当然项羽也觉得很惊讶了,后来他的军队几乎都是溃散掉了,项羽在乌江自杀。
所以说我们从历史上来看,一个人的成功失败的确有因缘的!
就是说从初能变来说,从业果来说,项羽是比刘邦好多了,项羽他福报大,出生贵族,在古时候的封建时代出生贵族,这件事情很重要。所以从一个初能变异熟识能变,项羽比刘邦超出太多了,但是看第二能变,项羽的失败,失败在第二能变,恒审思量有问题,太过于坚固了,就造成他的失败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,第七意识的过失——我执会带动很多的烦恼,而且使令这个烦恼变得很坚固。看第四段的伏断,
(四)伏断
分别我法二执,它的现行是地前渐伏,初地永断。分别的我法二执是在初地的时候修我空观、法空观的时候把它消灭,种子是初地顿断,所以它的现行跟种子初地的时候消灭的。那么俱生起的就比较微细,我执的现行是七地前渐伏,八地永断,八地说是无功用行我恒摧,种子是金刚无间道的时候才顿断。所以八地菩萨他的那念心从清净心的角度,跟十方诸佛是完全没有差别的。他不管什么情况没有染污的烦恼,差别在他的智慧还不足,他必须还要亲近十方诸佛,广学无量法门。
在《成唯识论》上说,我们学佛三大阿僧祗劫,凡夫到初地一大僧祗劫、初地到八地一大僧祗劫。这两个阿僧祗劫都是在调伏烦恼,偏重在灭恶;八地以上到成佛又是一大僧祗劫,这个时候是在生善,亲近十方诸佛,广学无量的法门,精通无量的三昧陀罗尼,为以后成佛广度众生来做一个布局。所以八地它所有的我执消灭,当然我执消灭、烦恼就消灭。
俱生法执是现行的话,地地或伏或起,金刚无间道永断。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才把法执消灭,它的种子金刚无间道永断。所以通达无量的智慧只有佛陀了。
比如看经典上:有一个小女孩,佛陀讲经的时候,她采一朵花供养佛陀,有人就问弥勒菩萨,说:“这个小女孩供养佛陀得到什么果报呢?”弥勒菩萨讲不清楚。我们对果报我们一般人只能够做定性分析,不能定量分析,就是说我们确定你这样的果报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,但是怎么个安乐法,我们没办法讲清楚了,缘起甚深甚深!但如果你问佛陀,佛陀会告诉我们说:这个小女孩她供养这朵花,她到人间、天上经过几劫,几劫以后遇到什么佛,哪个地方受了五戒,乃至经过多久出家,出家以后慢慢的修学,成就了圣道,她以后成佛以后是什么佛号?她的国土是怎么庄严。
佛陀对每一个法是完全透彻——无所不知,无所不见。在经典上说佛陀的智慧,他对缘起的了解——就是在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下了多少滴的雨滴,佛陀都清楚分明。所以佛陀才有资格制戒。因为你这个制戒是缘起了,这个人犯到这个戒会有什么过失,要怎么忏悔?这个就是缘起法,只有佛陀知道。所以这个地方法执就比较难了,因为他是对治所知障,是一种智慧,那么我执我们刚开始是先调伏烦恼——破我执。
好,我们回到讲义,“思量为性相”这第四科,那么思量当然在凡夫的时候,他的思量是一种错误的思量,产生了我执跟法执。看第六段:
六、云“四烦烦恼常俱”等者——谓此识从无始来,若未转与平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