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51章 找到失败的原因,改正才能成功。(第2/4页)

下人放纵私欲,耗尽万物以供自己享受,采集域中的子女,寻求远方的奇异之物,装饰宫苑,建造台榭,徭役没有休止,战争不停息,外表威严,内心多有猜忌,谗邪的人必定得福,忠正的人不能保全生命,上下相互蒙蔽,君臣之道隔绝,百姓不堪忍受,全国分崩离析,于是以四海之尊,死于匹夫之手,子孙灭绝,被天下人嘲笑。"这不是因于违背天道虐待百姓吗?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甲:炀帝失败在于逆天虐民,然而像商纣王酒池肉林,终致亡国,其失败原因又在哪里?

乙:《尚书·泰誓》说:"上天的看法来自我们百姓的看法,上天的听闻来自我们百姓的听闻。"纣王暴虐,杀比干,囚箕子,宠妲己,制作炮烙之刑,百姓怨恨,诸侯多有背叛。《史记》记载,武王伐纣,战于牧野,纣王军队虽多,都没有战斗之心,倒戈迎接武王,纣王逃跑,登鹿台,穿上宝玉衣,投火而死。这不是因于失去德行民心吗?孔子说:"用道德治理国家,就像北极星一样,处在它所在的位置,众多星星都环绕着它。"纣王失去德行,所以众叛亲离,身死国灭。

四、败后之道:求因之要与致用之方

甲:失败原因种种,有因于自己,有因于他人,有因于天,有因于地,然而失败后寻求原因,应当以什么为要?

乙:《周易》说:"穷究事理,尽显本性,进而通晓天命。"失败后寻求原因,首要在于端正心态。从前孟子说:"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,都反过来寻求自身原因。"又说:"爱别人却得不到亲近,反思自己的仁爱;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,反思自己的智慧;礼遇别人却得不到回应,反思自己的恭敬。"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汉初韩信伐赵,背水列阵,赵军笑他不懂兵法,但韩信说:"置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。"等到交战,赵军果然失败,韩信于是斩杀陈馀,擒获赵王歇。有人问原因,韩信说:"赵军据险而守,我若求万全,必定不能取胜,所以向他们显示弱势,诱使他们出战,这是因失败求胜利的方法。"

甲:韩信的方法是因失败求胜利,然而常人失败后,应当如何寻求原因?

乙:应当效法唐太宗纳谏的诚意。《贞观政要》记载,太宗对侍臣说:"用铜做镜子,可以端正衣冠;用古事做镜子,可以知道兴亡更替;用人做镜子,可以明白得失。我常保有这三面镜子,以防自己的过失。如今魏征去世,就失去一面镜子了!"太宗每遇挫败,必定召集群臣讨论得失,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。这不是失败后寻求原因的典范吗?

甲:太宗的方法在于集思广益,然而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,弃官归田,这也算失败吗?原因是什么?

乙:陶渊明的离去,不是失败,而是不苟且迎合世俗。《宋书》记载,陶渊明任彭泽令,郡里派督邮到县,县吏报告说:"应该束好腰带去拜见。"陶渊明叹息说:"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!"当天解下印绶离职,作《归去来兮辞》表明心志。这不是失败,而是不苟且保全自身。孔子说:"坚定信仰,努力学习,誓死坚守美好品德,危险的国家不进入,混乱的国家不居住。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,无道就隐居。"陶渊明的隐居,正合圣人之道,怎能说是失败呢?

五、屈子之殇与勾践之兴:败因致用典范

甲:陶渊明之事,不是失败而隐居,然而像屈原自沉汨罗,这是失败吗?原因是什么?

乙:屈原的自沉,不是自己失败,而是败于时势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记载,屈原被废黜后,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,齐国与楚国合纵亲善,秦惠王担忧,于是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,用厚礼呈献表示事奉楚国,说:"秦国很憎恨齐国,齐国与楚国合纵亲善,楚国如果真能与齐国绝交,秦国愿意献上商、於之地六百里。"楚怀王贪婪而相信张仪,于是与齐国绝交,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。张仪欺骗说:"我与楚王约定六里,没听说六百里。"楚国使者愤怒离开,回去报告怀王。怀王发怒,大举兴师伐秦。秦国发兵迎击,在丹、淅大败楚军,斩首八万,俘虏楚将屈匄,于是夺取楚国汉中土地。怀王于是征发全国兵力深入击秦,战于蓝田。魏国听闻,袭击楚国到邓。楚兵恐惧,从秦国撤回。而齐国竟愤怒不救楚国,楚国大为困窘。第二年,秦国割汉中地与楚国讲和。楚怀王说:"不愿得地,愿得张仪才甘心。"张仪听闻,就说:"用一个张仪抵当汉中土地,臣请求前往楚国。"到了楚国,又趁机用厚礼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,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设下诡辩。怀王竟听郑袖的话,又释放了张仪。这时屈原已被疏远,不在位,出使齐国,回来后,劝谏怀王说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