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 />
若是杂菌污染了,那整缸酱就都毁了。
在等待酱曲发酵长霉的这几天里。
一股比酿酒时更加浓郁、更加奇特的味道,开始在棚屋周围弥漫。
那是一种混合了豆子发酵的鲜味、麦麸的焦香以及霉菌特有的、略带“酱”味的气息。
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好奇。
“爹,这次缸里要长出啥好东西?闻起来怪怪的。”柱子又忍不住问道。
“这次长出来的是能让饭菜变得香喷喷的宝贝。”张大山笑着回答。
大约十天后。
酱坯上果然均匀地布满了黄绿色的、绒毛状的霉菌。
张大山仔细检查,确认没有黑色、绿色的杂色霉斑,而且散发着浓郁纯正的酱香味。
酱曲,成了。
接下来,便是正式的“下酱”。
他将发好酵的酱曲捣碎。
又将更多的黄豆煮熟、捣烂。
然后,将酱曲粉末与熟豆泥混合均匀。
最关键的一步来了——加盐。
制酱需要大量的盐来抑制杂菌生长,并赋予酱独特的咸鲜风味。
盐在这个时代是官府专营的紧俏物资,价格不菲。
张大山咬了咬牙,拿出了上次卖药材换来的钱,托一个相熟的、要去镇上的邻居,帮忙带回来了一大包粗盐。
他按照《膏液》篇记载的比例,将粗盐溶解在干净的井水中,制成浓盐水。
然后,将混合好的豆泥酱曲,装入几个专门用来制酱的大陶缸中。
再将浓盐水缓缓倒入,直至没过酱料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最后,用干净的纱布盖住缸口,再用竹篾编成的罩子盖好,防止灰尘和小虫进入,但要保持一定的透气性。
与酿酒需要避光保温不同。
传统的日晒夜露法制酱,需要将酱缸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。
白天充分晾晒,利用阳光提升温度,促进发酵,蒸发水分。
晚上则承接露水,增加风味。
张大山便将那几个沉甸甸的酱缸,小心地搬到了院子里日照最充足的空地上。
并且,他开始了一项新的、需要极大耐心的日常工作——“打耙”。
每天清晨和傍晚,他都要打开缸盖,用一根特制的、干净光滑的长木耙,在酱缸里仔细地搅拌。
将底部的酱料翻上来,将表面的酱料压下去。
确保发酵均匀,防止表面结皮或者底层腐败。
这个过程,一做就是十几天。
期间,酱缸里的颜色,从最初的黄褐色,渐渐变成红褐色,最后变成深邃的酱黑色。
气味,也从最初的生豆腥气和霉味,渐渐转变为浓郁、醇厚、诱人的酱香味。
孩子们常常会围在酱缸旁边,看着父亲一下下地打耙,闻着那越来越香的味道,馋得直流口水。
“爹,这酱啥时候能吃啊?”
“快了,快了。得让它好好‘晒太阳’,‘睡觉觉’,味道才能变得最好。”张大山总是这样笑着回答。
终于,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精心照料之后。
张大山判断,第一缸豆酱,应该已经“熟”了。
他怀着激动的心情,打开了缸盖。
一股浓郁得几乎化不开的、咸鲜醇厚的酱香味,扑面而来。
缸里的酱体,呈现出油亮的、深红褐色,质地粘稠均匀。
他用干净的木勺舀起一点,先是闻了闻,然后小心地放进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