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180-200(第4/55页)


“这长堤上都是卖这个的, 某已经试过一个, 味道绝妙,因想着远之大清早就从城中赶来,就为你预留了一个。”

明远对此感激不已,他确实饿了。

一边吃,明远一边问起苏轼昨晚观夜潮的经历如何。

出人意料地,苏轼竟脸色一白,流露出几分惧色,应当是被昨晚的夜潮吓得不轻。他一面回想,一面缓缓吟诗道:“万人鼓噪骇吴侬,犹似浮江老阿童。欲识潮头高几许,越山浑在浪花中①……”

明远细想那诗中之意,却对即将到来的大潮更添几分期待。

这时,他面前的江堤上已经站满了人,不少人都携带着雨具,面露满怀期待,一起探头望向潮水即将到来的方向。

“来哟,让一让哟!弄潮儿来了!”

吆喝声响起,吴侬口音很重。

明远回头一看,见是一群精赤着上半身的年轻儿郎,手中或持大彩旗,或举小清凉伞,又或者直接在竹竿上绑着各色绸缎,正列成几队,从堤岸上行来,穿过人群,步下江堤。

这些儿郎们大多皮肤被晒得黝黑,一个个来到江岸边,就如泥鳅般跃入水中。

显然他们每一个人都精熟水性,无论在水中是踩水还是泅水,他们手中的小旗或者红绸,都不曾没入水中,甚至都没有被江水打湿的。

“原来这就是弄潮儿!”

明远不由得羡慕起这些儿郎的胆气与水性。

苏轼也道:“弄潮儿向涛头立,手把红旗旗不湿②……果然是好胆色啊!”

这时沈括匆匆赶来,道:“差不多了,潮要来了。”

明远好奇心重,便向江堤上又挤了几步过去,将苏轼与沈括留在身后的大车上。

沈括看看苏轼,苏轼似乎浑身打了个激灵,抱了抱双臂,道:“你我这两个可以称得上是老夫的家伙,还是别去凑他们年轻小伙的热闹,就在这里观潮吧!”

沈括知道这是苏轼昨晚观夜潮留下的“后遗症”,没多说什么,点头应了。

明远却对此并不知道。

他越过两三排人群,让自己靠近江面。他努力探头,向东北方向的江面眺望,却看不出什么异常。

前面的人群却一阵骚动,而江面上那些高举着红旗或者小伞的“弄潮儿”们,也个个都踩着水,从江面上探出身体,如临大敌。

“来了!”

明远听见有人在大声喊。

他却还什么都没看见。

终于,明远在地平线上看见了一个小小的白点。

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钱塘潮吗?

明远毕竟是亲手做过“模拟”钱塘潮试验的人,钱塘潮在他的印象里还只是玻璃匣子里一道细细的水线。

可是,这念头刚刚转过,远处的小小白点立即变成了一道长长的白线。

这时,耳边如闷雷一般的潮声传来。钱塘江中的弄潮儿们显得更为紧张。

几乎只是一转念的工夫,那道远处的白线已经成为一道翻翻滚滚的水墙。巨大的潮头泛着白色的浪花横推而至,而潮头后还跟着一浪接着一浪,带着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。

潮声已响至狮吼雷鸣一般,潮水带着千军万马之势朝明远这边奔涌。钱江水宛若喷珠溅玉。瞬间明远已觉自己的面孔和衣衫前襟全都被江水溅湿了——幸亏他刚才给自己穿上了一件油纸雨衣,否则浑身上下被打湿的这副模样,应当十分狼狈。

他一转头,竟发现刚才身边还站满的人竟全部都往后退了十几步,自己现在竟是孤零零地一人,站在距离江面最近的江堤上。

“远之——”

似乎是苏轼的声音,正在叫他。

明远心中也泛起不安的预感,迅速回身,飞快地往高处赶。

正在这时,一道巨大的潮浪突然涌起,以泰山压顶之势向明远这边径直拍下。


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