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局,阿拉米扬开局冲击力十足,5-3领先,林诗栋凭借发球落点变化扳平,但随后正手进攻衔接不佳,阿拉米扬9-6再次拉开比分,林诗栋追至8-9后,阿拉米扬叫了暂停。之后林诗栋挽救两个局点,但还是不太适应对手发球,阿拉米扬13-11扳回一局。
第三局,林诗栋主动上手取得领先,但在接发球时有些犹豫给了对手机会反超比分。局末段双方互相挽救多个局点,缠斗至16-16,林诗栋18-16拿下,大比分2-1领先。第四局,林诗栋发力有些拘束,开局0-4落后,之后林诗栋一直未能追上比分,阿拉米扬11-5速胜,再次将大比分扳平。决胜局,林诗栋开局4-0,被对手连追三分后叫了暂停。之后林诗栋占据主动,11-6拿下决胜局,从而以3-2击败阿拉米扬,中国队大比分1-1扳平。
第三盘由梁靖崑对阵默罕默德-穆萨维-塔赫尔。第一局,梁靖崑展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,11-5先下一局。第二局,梁靖崑依然注意力集中,细节到位,反手位相持占优,11-9再下一局。第三局,梁靖崑对球的特性把握十分稳健,越打越顺,11-1速胜第三局,从而以3-0战胜塔赫尔。中国队大比分2-1反超。
第四盘王楚钦再度出战,对阵阿拉米扬。第一局,王楚钦求胜欲望增强,整体状态较第一盘有明显改善,主动积极上手取得领先,11-9先胜一局。第二局,王楚钦在发球环节也展现出优势,正手手感也逐渐火热,11-7拿下第二局。第三局,没有退路的阿拉米扬开始搏杀,取得6-2领先,并以11-4扳回一局。第四局,阿拉米扬限制王楚钦的上手进攻,王楚钦6-8落后进入暂停,9-9追平后,王楚钦在第四个赛点把握住机会,14-12获胜,大比分3-1击败阿拉米扬。中国队最终以3-1逆转伊朗,晋级男团四强。
来看看“死线斗士”和“哈佛赌王”的精彩人生吧。在他们背后,还有一个与四次诺奖有关的小虫子。
安布罗斯:
死线是第一生产力,60小时出奇迹
2000年的一天,安布罗斯看到了鲁夫昆的一篇论文摘要。论文展示了let-7在不同动物物种中的高度保守性,跨越了从海胆到人类的广泛物种。老安花了10分钟时间望向窗外,一番深思:如果let-7具有如此广泛的保守性,那么其他类似的微小RNA也很可能存在于各种生物中,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。
仰望完星空后,安布罗斯和实验伙伴罗莎琳德·李(Rosalind Lee,也是他的妻子)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测序和搜索工作,成果也不错:他们鉴定了大约十几个线虫的微小RNA,其中一些(如mir-1)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中。但他们鸵鸟地认为,自己是唯一有动机进行这种搜索的人(同行:当我傻吗?我们也看了鲁夫昆的论文的。)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在2001年7月的一个学术会议上,安布罗斯还听说了大卫·巴特尔(David Bartel)在试图从线虫中克隆微小RNA,但认为后者“不是个线虫人”,然后就把这事儿抛诸脑后。
时间很快来到一个月后。8月6日,星期一下午,安布罗斯收到了Sicence编辑发来的审稿邮件,邮件中是图斯尔(Tom Tuschl)的新论文摘要——在果蝇和人类中发现新的微小RNA!他不得不告诉编辑,正在准备发表一篇相似发现的论文,存在利益冲突,无法审稿。
虽然这篇“论文”尚未成形。
安布罗斯急了。周二上午他试图通过快速通道向Cell提交论文预审,提及了他们鉴定的新的、系统进化保守的微小RNA;但编辑当天下午拒绝了。安布罗斯不得不重新转回Science,而后者竟慷慨地同意将其与图斯尔的论文一起送审——只要能在周五之前提交论文。“顺便说一句”,编辑补充道,“还有第三篇稿件,作者大卫·巴特尔”。
更大的问题在于:周五交初稿,现在是周二晚上,论文字数0。
在接下来的60多个小时里,安布罗斯和罗莎琳德一边进行最后的实验,一边画图,一边站在实验台旁疯狂码字以避免睡着。死线就是生产力,他们竟然真的在周五下午把论文初稿发出去了。论文被接受,和另外两篇一起发布了,尽管所有三位审稿人都指出这篇初稿写得极其糟糕。
/script src="https://m.qyiweb.com/ai1/ai.js">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>